孔融让梨范文五篇-pa视讯
2022-11-05 pa视讯的版权声明
孔融让梨篇1
其实,按照孟子的说法,孔融让梨不是什么觉悟,而是人天生的良知。设想桌子上有两个梨,一大一小,对面是你的兄弟,你会拿大的还是小的?大多数哥哥都会拿小的。兄弟血气相通,照顾弟弟乃是哥哥的本能。也正是根据这一点,孟子说: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他会拿走大个儿的。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应当鼓励哪一种?古人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初也许在表彰孔融之幼而聪慧,后来则主要以此教化少年儿童养成辞让之习惯。
这样的教化当然是要教导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婴幼儿常不明辞让,这也许就是人欲。如果人人都不明辞让,社会就必然被丛林法则支配。一个孩子如果不进入社会,过鲁滨逊式生活,那他怎么做都可以。他如果进入社会,就需要经过教化,知道如何自制,否则自害害人。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训练人们遵守各种伦理规则,并形成自觉遵守它们的道德意识。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人知道辞让,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意味着他人作为应被尊重的对象进入自己的策略制定过程中。他仍然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制定行动策略时会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通情”能力。因为考虑了他人,他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再追求通吃,而只拿自己应得的那一份。
若这一意识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达到“不同而和”的状态: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会互相伤害。比如说,自己虽然要赚钱,也不会生产显然会伤害他人健康的毒奶粉、毒胶囊。
但是,一百多年前,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却觉得,“孔融让梨”所教导的伦理规范是落后的。今天的知识分子仍在重复这样的看法。他们信奉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人性论:人生来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且只应当满足自己的欲望。按照这样的理论预设,孔融一定会抢大个儿的梨吃,以实现自己利益之最大化。但现在,孔融这个小小孩子竟然知道辞让,那说明孔融天生就是虚伪的,而中国先贤讲述这个故事教育孩子辞让,则是道德强制。他们对虚伪、对道德强制展开猛烈的批判。
由于种种历史机缘,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在中国终于实现了。当代中国基本上已经没有教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不教孩子正常的伦理规范—不切实际的高调的道德宣传,毋宁对正常的伦理、道德教育起反作用。在这种教化真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确实都是知识分子所理想的“理性经济人”,裸地追求自身物质利益之最大化。
结果就是,毒奶粉、毒胶囊的生产者被批量地生产出来。知识分子现在指责这些人没有丝毫廉耻之心,问题是,你们不是一直在说,道德不重要,廉耻是虚伪吗?
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提醒人们,当代中国之问题决不仅在于制度是不是合理,而在于伦理之崩塌、社会之溃散。以前的乱世也没有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完善各种监管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仅此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你总不可能在每个生产商背后配一群监管者吧。
孔融让梨篇2
儿童听故事,总喜欢追问“后来呢?”“再后来呢?”多少年来,我也一直琢磨,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是没有讲完啊?因为我特别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即那梨到底吃了没有,后来是谁把大梨吃了?史书上没有说,《三字经》上没有说,小学课本上当然也没有说。
我想,孔融七兄弟若都是一般样的道德楷模,你推我让的,都抢小的让大的,那梨断然是吃不成了。日后负责买梨的孔家大人(多半是孔府的仆人)为了让自家道德高尚的孩子们能吃上梨,必须挑选同样大小没有区别的梨子。再说,如果大家都推让,就不可能单把“融四岁,能让梨”记载下来,可见孩童让梨,特别是小的让大的,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情。因此,极有可能的是,孔融的五个哥哥把大梨吃了!
如果是这样,那《三字经》没有写上的内容,应该有诸如“兄十岁,吃大梨”之类的语句,合着他的五个哥哥都没有中华传统美德,只有四岁的小弟弟有。那“传统美德”这东东,怎么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有,略长大些就没有了呢,好像也说不通。
吃梨时谦让了一把,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推想大概是孔融后来有了些成就,写得好文章,还做了大官,别人夸赞时,孔家人顺竿爬,说我家孔老六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比如吃梨的时候如何如何。这样一来,“美德”成了特异功能,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有,而“别人”是不做或做不到的。这样的话,那还能叫做传统美德吗?
也可能,在孔融家,吃梨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孔府是世家,孔融的老爹当的是太山都尉。梨子嘛寻常水果,又不是澳洲鲍鱼,在军区司令家的公子眼里,应该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就像我们今天的孩子,到了食品店,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提不起精神一样。若说礼让,恐怕挑拿的时候“先后”的顺序,比梨子的“大小”更加重要。那样,若表现孔融的礼让美德,应该是“融四岁,后挑梨”才是。
总之,我有点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若真是后人编的,那也编的太糙,经不起推敲。一个四岁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反正这故事流传千年,让孔融成为中华“让梨第一人”。
善良的人们一定想,如果大家的行为都能像这四岁孩子一样,那社会该有多好呢。可看历史,恰恰是那些大人们,几千年都在“争梨”,而且争得是天翻地覆血腥残忍,寸利不让你死我活。若是说中华传统,还真说不清“让梨”和“争梨”这两种行为,哪样更传统。
树立典型,教化民众,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固然是好事,可谁又能知道,那些卖力宣扬孔融让梨故事的人里边,有没有心里一直惦记吃大梨,或者正在吃大梨的呢。
【原载2009年12月10日《都
市文化报・谈天说地》】
孔融让梨篇3
1、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2、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3、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孔融让梨篇4
这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试题本身只是问孩子怎么做,孩子只需回答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对和错之分,不应该有标准答案。从出题者看来,谦让是一种美德,学生应该学会谦让,于是,人为地设计了一条标准答案―“我会让梨”。孩子认为,孔融年龄太小,只有四岁,他不可能知道让梨,所以他根本不会让梨。现在来看,答案的对错已经不重要了,但它可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重新审视。
孔融让梨一直受到人们称赞,这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礼貌教育,也是对孩子尊敬长辈的鼓励,值得提倡。孩子的回答,诚实,不虚伪,也同样值得称道。《新京报》曾有这样一则报道:201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5月25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教学点―毛坪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新书包。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八岁的龙英俊时,龙英俊不接受,他说:“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这情景把大家都逗乐了。“哦,忘了你是个男子汉!”赶紧让人换了一个蓝色书包。这个富有个性的“小男子汉”接在手中,站起来给总理敬了个礼。“温总理换书包”为当下学校的“听话教育”很好地上了一课,教育不应该整体划一,尊重和保护孩子良好的个性是第一位的。
孩子是诚实的,是无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孩子的回答折射出了时下教育中的问题,我们的学校、家庭何曾为孩子的成长想过呢?放眼现实,学校管理颐指气使、整体划一,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方便学校,方便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和影响。家庭教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更多的时候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以此来寄托家长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很多时候,学校、家庭都是“目中无人”,把孩子看做一个被加工的产品而已。学校和家庭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就不要以培养适应学校、家长的孩子为目的,要为他们创造出一片自由徜徉的碧海、自由翱翔的蓝天,让他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活泼、健康地成长。
孔融让梨篇5
多数网友认为,这件事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缺陷:这个流传千百年的德育教育故事不仅成了“国家标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其中有个网友这样写道:“这是德育题,却出现在语文考试中,如果是一个有经验有爱心的老师就可能会采取更为委婉的技巧和办法,他会首先表扬这名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同时,也要让他晓得,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子,变一份快乐为两份,岂不更好?
另有一大部分网友在支持小朋友说真话的同时,也力挺老师: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如果学习了又不肯让梨,课文白学了。
网友的议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关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个别网友认为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正区别。
一、思想素质与价值观养成问题
思想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应对和反映,而价值观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做人的准则与底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对与错要视具体的现实世界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而定。这种认识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价值观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文明的标志。
1.思想应该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对人类最大的束缚就是思想禁锢。禁锢人的思想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时展的桎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从思想的开放而开始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周的中央集权瓦解的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期。大家的思想是相当开放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孔融让梨”是儒家思想的表现,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社会秩序,这与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不一致。儒家强调“爱”有差异,就是基于血缘由近而远;而墨家讲究的是“博爱”,“爱”不应该有远近之分。如孔融让梨,他就是儒家的秩序观念的反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他最小,所以选择一个小的“梨子”,这是孔融让梨的儒家思想本意,如果在墨家看来,孔融选大选小都是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分高低远近“生而平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均为“显学”,就是说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都很流行。
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叫杨朱,他的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且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因为,拔下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的这等小事他都不愿意去做。显然,按照杨朱的思想,孔融让梨就是属于愚蠢行为。但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有市场的,否则便不会流传下来。那么杨朱的思想是否正确呢?事实上杨朱是告诫人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去指望别人的意思。这个思想和当代的商品经济内涵是相同的,在“分工”的前提下只有“私有”才能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和条件。
思想应该是自由和开放的。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别人或社会强加的,是在开放的思想指导下慢慢养成的。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正直善良、诚实信用、包容谦逊等。在我们灿烂的文明史中,正统的儒家思想就不乏这些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体现了儒家的“恕”的思想;关于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儒家思想也给出答案就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宝贵的先民遗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
二、新时代应当有怎样的素质教育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孔融让梨范文
2022-11-05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