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五篇-pa视讯
2022-11-09 pa视讯的版权声明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
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
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让:左右结构,左边“讠”(言字旁),右边“上”,合起来就是“让”。
前:上下结构,上面“丷”(八字部),中间“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来就是“前”。
岁:上下结构,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来就是“岁”。
拿:上下结构,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来就是“拿”。
问:半包围结构,外面是“门”,里面是“口”,合起来就是“问”。
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开字头。
用以上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讲)。
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2
我已经11岁了,可是我仍在看三字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可能令你感动,可能令你学习的故事。
今天我又在看三字经,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故事是讲有一个叫孔融的小孩子,才六岁。那天他的父亲买回来几个有大有小的得梨子,可是孔融却吃了一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了其他人。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六岁大的小孩子居然会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别人,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其中最大的梨来吃,怎么会拱手把最大的梨让给别人。恐怕连一个大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人人都有私心,都想着人人为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人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世界上就没有人会拥有朋友,拥有人与人之间的爱。
这个世界很领我感动,我已经下定决心向孔融学习。从那以后,我处处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不过我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就这样,我的朋友越来越多,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家里我也做到了,每次妈妈下班回来,我会告诉她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让妈妈开心。我还给妈妈按摩,让他舒服舒服。。。。。。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时,我会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姥姥姥爷,因为他们饿身体不好。就这样,家里人都夸我是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
我非常感谢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3
从孔融让梨到三味书屋:
不能说“不”的儿童
近期,一则微博引起网络关于孩子教育的热烈讨论――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学完《孔融让梨》的课文后答题,对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作了“我不会让梨”的答案,结果老师给了个红叉。家长认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一怒之下”将答卷刷上微博。
对于成人来说,孔融让梨代表了一种谦虚和分享,早教专家认为:“孩子只不过是遵循了本心。提出了一个异化性的答案。”
但作为成人,早就对儿童形成了习惯性批判。孩子说了“不”,孩子不知谦虚、礼让的情操,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苗头。
遵从式的教育也让鲁迅“耿耿于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这样描写只知道经书典故,不允许学生发问的迂腐先生: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连发问都不允许,破坏了孩子们“乐学”的天性。这和不去引导,只给“叉”的教育者别无二致。每个孩子都有说“不”的权利,对于“不”的正确与否,需要教育者去引导孩童做出选择,而非给出一个固定答案让孩子邯郸学步。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司马睿给儿子提了个问题: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呢?儿子答:太阳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再问一遍,不料这回他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故事忝列《夙惠》,足见编者对孩童能自圆其说的“出尔反尔”,持肯定态度。
成长“禁忌”:
中国孩儿能做什么?
一名“70后”妈妈兴冲冲地找教材教孩子学成语,却发现儿童成语读物中赫然收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论是翻开《儿童成语故事》,还是打开《宝宝学成语》,必有“头悬梁锥刺股”、“精忠报国”……她说:“不是说这些成语不好,而是感觉离儿童的世界太遥远,太说教,太成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过多成人化的因素加诸孩子身上,是在乱拧孩子“时间”的发条。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一次旅行前,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尽管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按照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由自己提出。
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最终决定选择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卧冰求鲤、割骨疗亲的“孝经”随处可见。《弟子规》的第一句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的精神影子无所不在、父母的命令无所不从,那孩子到底能做什么?惩罚和强迫往往成为儿童教育中无处不见的现象,孩子像地里的苗子,被忘记了童年的家长“拔苗助长”。
卢梭们的“儿童样子”:孩子的世界不需要过多成人精神
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尊重儿童是家长的第一堂课,就连最民主的家长、“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可能是教育的“独裁者”。
郑渊洁,小学四年级自动退学,靠父母辅导和自学,独自一人撰写《童话大王》。成为父亲后,他“怂恿”儿子郑亚旗退学,小学毕业的儿子从扛鸡蛋到报社部门主管,再到办公司请父亲打工,父子共同演绎了极具童话魅力的家教故事。
正当家长们极力推崇童话大王的教育方式,郑渊洁却将自己的小女儿郑亚飞主动送进学校,并且期望女儿“一直读到博士”。
郑渊洁从小在女儿面前经常提不让女儿去上幼儿园、上学的事情,反而激发了女儿的“逆反”心理,拗不过女儿的要求,郑渊洁只好先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每天在送女儿进幼儿园之前,他都认真地嘱咐女儿:“哪天受欺负,觉得老师对你不好,就和爸爸说,咱立马就不去了。”
谁料,女儿每天都是乐滋滋的,上幼儿园上得不亦乐乎,从来没有过不想去的意思。
在顺利从幼儿园毕业后,郑亚飞又提出了上学的要求。这一次郑渊洁开始并没有同意,因为儿子在学校的种种不开心的经历,他担心学校的教育会扼杀女儿的聪明与活泼。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4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间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也学会了说谎。”
那位白宫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由此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儿时孔融的谦让和礼貌,一直作为人性的美善在中华大地代代传扬。但是,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观其一时,而是一生。孔融年龄稍大后,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及至后来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终以“不忠不孝”之名为曹操所杀。
无论是国外那个狱囚,还是我们熟知的孔融,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讲都可说是失败的范例。
去年网络报道,一位小学生在面对阅读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诚实地回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该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让不让梨,对儿童来说实在是一个“两难”问题。作为4岁的孩子,为自己挑个个儿大的梨,才符合天性。两则中外道德教育故事让我们思考: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我以为,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在于顺乎天性,合理引导。
卢梭是“顺乎天性”道德教育观的代表。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儿童生性本善,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深刻的启迪。当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我国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给孩子施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这是极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卢梭十分推崇自然,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他认为人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如果儿童偶尔出现了不良行为,也不必训斥惩罚,而可让其从中尝到恶果的苦楚,记住教训,明白事理。卢梭的这个主张十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有时不入脑、不入心,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予学生自由太少而钳制太多,没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感悟。
卢梭强调遵从自然并非无原则地迁就儿童,使儿童任性放纵,否则就是对儿童不负责任的表现。他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就是合理引导。“要知道哪一种道德培养的方法最适合他,就必须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引导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培养习惯。他认为在婴儿期,就应该注意婴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否则,一旦他们有了牢固的习惯,要做任何改变对他们都是很危险的。与好习惯的养成相对的,是要警惕不良习惯的形成,为此卢梭说:“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坏习惯。”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习惯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在网络报道“我不会让梨”的信息后,网友对中国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认为孩子没错的网友中,大多数人都提到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作为参照。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调两点:一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二是多元主义,强调社会的兼容并蓄。这两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只要给出有力证据或理由,所有观点都可能获得认可。和鼓励“孔融让梨”不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肯特·刘教授说,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除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种思想的包容以外,都还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并懂得“分享”。“如果只有一个梨,不一定要完全让给别人,但是教育者会引导学生将梨分一半给别人,是我们在教育时要引导的方向。”
上述“分苹果”的故事其实就是两个“行为”。第一个行为是妈妈拿出苹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大苹果;第二个行为是妈妈对我和弟弟都要大苹果后采取的“行为”。 第一个行为都是一样的,都想要又红又大的苹果,这是儿童的天性。由于第二个行为中妈妈“行为”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前者“从此学会了说谎”,后者“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第二个行为之所以导致不同结果,是因为妈妈的引导不同。不同的引导,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习惯,而习惯铸就了孩子未来不同的人生。
“孔融让梨”是一种行为,“孔融让梨我不让”也是一种行为。孩子的行为本出自天性,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中,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束缚和引导,使孩子的个性在良性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如果过分放纵他们的天性,那他们的任性势必导致自我约束力缺失。孩子总要长大,我们希望他们秉持童心,带着良好习惯,健康、快乐地融入社会,这是我们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5
这天,我在作文书上读到卫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缺什么》,这篇文章让我感到震惊与不安。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们独生儿女成了“精神的贫穷儿”失去了中华民族原有的美德,使作者感到难过。
其实,我也跟作者一样感到震惊与不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这些学生一上车就抢座位,由于座位没有那么多,必须有站的,老师们是最后上车的,全站着,有一位老师50多岁了,身体也有病,站得腿都困了,也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时,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可耻、可耻,600多名同学竟无一名同学愿为年迈的老师起身让座。可当时,她们竟然脸不红心不跳地坐在那里,难道她们不知道小学生应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吗?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没有想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就这么给他们全部丢光了,这难道不会让人感到可耻吗?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是呀,那些同学个个都是学生干部,成绩也好得不得了,可这样就能填补他们道德上的缺陷了吗?不能,他们一样不会受人们的欢迎。我们要做一个仰不愧天,府不愧人,内不愧心的人。但他们这么做,又能对得起谁,能对得起辛苦培育他们的老师吗?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把大梨让给长辈和哥哥。只有4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尊重长辈,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只要我们心里面充满阳光,就一定能散布到别人的心里,去温暖别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
2022-11-09 阅读:0
推荐度: